孩子的命运一半是父母创造的,孩子的习惯也大多数是在童年养成的。让孩子参加适量劳动,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。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一份责任感,而这种责任感一旦形成他所产生的影响是多角度,也是深远的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:“童年是通过劳动培养劳动的黄金时代,倘若错过这个时机,就再也无法补救 了。只有参加了劳动,才能真正懂的劳动是幸福之源,从而树立起做人的良知。 西方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,德国就制定一项法规,要求孩子必须帮助父母从事家务劳动。法规规定6-10岁的孩子应该帮助父母洗餐具,收拾房间,到商店买东西;10-16岁要檫洗汽车和在菜园里翻地;10-18岁要每月一次房间大扫除。这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,但当学生走向社会后,就会感到增长了才干,锻炼了意志,一辈子受益无穷。 我常常怀念我们童年的那段时光,那时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每到农忙的时侯,都要放上一个星期左右的假。我们和父母一起插秧,收割。正是在劳动中,我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苦和父母的艰辛,也是在劳动中培养了我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。 所以我认为劳动是最伟大的美,体力劳动对于孩子来说,不仅是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巧,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,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丰富的世界。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,智力的审美的情感,如果没有这些情感,那么认识世界就是不可能的。 劳动: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。 劳动:是通向幸福家庭的一座金桥。
|